林小姐退休後住在宜蘭的郊區,在家裡後院的菜圃用自然農法種菜,過著自給自足的閒適生活。雖然兒女已經各自成家立業,但林小姐仍然容易為瑣事操心,長期有淺眠易醒的困擾。
經康美會所採用建築生物學測量及詳細評估後,發現林小姐身上有非常強的低頻電磁波干擾。林小姐說,她自從退休之後,搬到鐵皮屋中居住。鐵皮屋周圍有很多台電的電纜線。變電所變壓器連接至社區和住家的配電線路,根據德國IBN建築生物學會的環境電磁波研究,在這種環境下會幅射出極低頻(extremely low frequency,簡稱ELF)電磁波,住家中的電線線路也會發出極低頻範圍的電磁場。
令健管師擔憂的是,目前已經有超過20個不同的研究發現:極低頻電磁波會干擾人體產生褪黑激素的能力。褪黑激素是一種由大腦中的松果體製造出來的賀爾蒙,可以調節睡眠,同時也和抵禦自由基、抗老化和身體對抗癌症的防禦能力有關。
西雅圖福瑞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的史考特‧戴維斯(Scott Davis)博士的研究中,證實了少量的極低頻電磁波也會降低晚上褪黑激素的產量,並且呈現顯著的正相關性:當人體在極低頻電磁波環境中暴露量增加兩倍,夜間褪黑激素濃度降低8%;暴露量增加三倍時,濃度降低12%;暴露量增加四倍時,濃度降低15%。在其他更多的研究中發現,極低頻的電磁波干擾,也可能造成憂鬱症、帕金森氏症等嚴重疾病。
因為家中環境難以調整,經過健管師的建議,林小姐決定購買德國製的電磁波防護裝置,透過電磁波防護裝置的功能,強化身體對電磁波的耐受性,形成身體保護的場域。經過三個星期的調整,林小姐的睡眠障礙情形減輕許多,並且覺得原本腦中很多無法停止的雜亂思緒也逐漸減少,情緒變得安定平穩,舒服多了。